如何開始修行?真正的修行是什麼?修行透過懺悔力來清淨業障,猶如農夫除去田裡的雜草一般。學佛修行應行不苦不樂的中道。發現自己的錯誤應不斷調整,使自己愈來愈靠近真理。真正的修行不在於外相和方法,在於內心是否更加靠近菩提正覺,最後互相融合,相應且無二無別。在修行的過程中,行者若是不幸遇到種種違緣,受到世俗五欲的煩惱牽纏,為魔所障或懈怠不精進等等情形產生時,要懇切地祈請傳承上師、三寶給予加持,引導我們走向佛法正道,讓我們看清自己修行的盲點,無時無刻產生覺照的心,不斷修正自己修行的狀態,走在正確真實解脫的道路上。
如何開始修行?
何謂修行?修行是什麼意思?
修行的意義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
修行的目的~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修行在個人—六度萬行~首修布施
如何開始修行?
整頓好自己才算開始修行
整頓自身的修行,成為一個標準的修行人! 持守戒律、斷惡修善、聽經聞法、度人勸善、多做佛事,依此來積資淨障,依教奉行,實實在在修行的人,就會出現效驗,智慧變得清明,處事也會越條理分明。
你整頓自身了沒?
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不是上師一個人的事,要大家合力,發心來成辦。要有真誠心,趕快整頓自身,充實自己。六祖惠能大師辭別了慈母,去見五祖弘忍大師,這就是整頓自身。
學佛修行,你準備好了沒?要趕快親近上師,趕快請問接下來怎麼修?怎麼做?做得夠不夠?有偏差、缺漏,沒有整頓好自己,就是浪費時間。
看到自身修行的問題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一個很喜歡自我辯護的人,是無法看到自身修行的問題;一切都要概括承受,因為這就是修行。若想修行,就應一切皆懺悔,老想爭個是非對錯,那就是背道而馳!」
上師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開示:「『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意思是什麼呢?如果犯錯不懺悔,罪惡就會越來越深重,就像海水一樣深廣;如果知錯能改,則罪過就能像生病出汗,漸漸痊癒。」
若沒有機會聽聞佛法,了解人生大道理,明白幸福安樂之道,趨吉避凶之法,又怎麼有辦法改變命運?如果已有福報聽經聞法,卻還沒起修,仍沉迷於世俗欲樂之中,那真是人生中最可惜之事!
為什麼懺悔二字都是心字旁?
「懺悔」這二字都是豎心部首,因此,懺悔是不能離開本心,心是萬法的根本。離心求懺悔,等於緣木求魚終不可得。身有何罪,身只不過是心的工具罷了。
慈悲的 龍德上師曾經開示:「偉大蓮師曾言:『散亂修行一年的功德,不如止語修行一個月的功德來得更殊勝。』」我們要以此為借鏡。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適時的攝心、禁語,減少掉舉、散亂的意識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得力之法:學會不讓惡法入心!
《十善業道經》云:「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慈悲 龍德上師在此段經文開示:「我們聽聞佛法後,有沒有去思惟?了解到善法與惡法在我們心中是此起彼落,時時在拉扯。有沒有去想、去觀察?如何去隨順善法,遮止惡法。菩薩是每天在觀察,不讓惡法有機可乘,有一念是惡法、邪法,就很麻煩,必須盡快處理。」
為什麼惡法可以入心呢?那是因為在人的心中,缺乏一把衡量善惡是非的尺!為什麼沒有判斷的能力呢?那是因為沒有經過佛法的學習,只用自己在社會上的習氣、錯誤的見聞做為標準行事做人,當然離道越來越遠。
我們來學佛,就應該以佛法的正知正見來改正自己錯誤偏差的問題,如此才能逐漸讓自己的人生走向幸福安樂。學佛不只是吃素誦經,重點在改習,有沒有守戒?讓自己成為清淨之人,再來誦經,行善積德,懺悔前業,如此,修行才會得力。
何謂修行?修行是什麼意思?
修行如農夫除去田裡的雜草一般
行者透過懺悔力來清淨業障,猶如農夫除去田裡的雜草一般。當雜草去除乾淨之後,不表示已經變成是一塊肥沃的良田,可以等著收成。事實上,必須要在田地上辛勤播種、灌溉和施肥,才會有收穫。否則,任由土地荒蕪,不但無法收成,雜草還會再生。行者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除懺悔業力之外,努力累積資糧,就好像在田裡播種、灌溉和施肥一樣,將來才能有所收獲。
佛住世時,在印度有一對老夫婦,極為貧窮,生活只能靠一小塊田地維生。有一天,夫婦倆覺悟到自己愈來愈老,離死亡愈來愈近,應該不枉費人身寶,利用剩下的時間,至少要在去世前做一件有功德的事。恰巧值遇舍利弗尊者,於是夫婦倆邀請舍利弗尊者前往家中應供,然後在舍利弗面前祈願,如願地得到舍利弗尊者的加持。
事後仍一切如常地生活,只是田裡的稻米成熟時,在收割時,卻發現田裡所產的竟然不是稻米,而是黃金。不久,所有的人都在談論金稻田,很快就傳到阿闍世王那裡。阿闍世王下令沒收老夫婦的土地,並將另一塊同樣大小的稻田給他們。阿闍世王的使者找到老夫婦,要求他們搬到另一塊土地上去住。結果,沒收的金穀馬上變成稻米,同時老夫婦移居的那塊土地上的稻米,卻轉變為黃金。阿闍世王聽到以後覺得不可思議,要使者再去沒收老夫婦的地,如此反覆七次,都是同樣的結果。
於是他們前往詣見佛陀,恭請佛陀為他們解說,老夫婦今生做功德與果報之間的業緣。佛陀開示:「老夫婦的行為之所以極具功德,理由有二,第一、他們虔誠恭敬的對象是舍利弗,而舍利弗乃極其清淨的聖者,此是殊勝的『福田』。第二、老夫婦作供養的動機純正,完全具足敬與信,方能累積大福德。」
—— 擷取自第12章 內不共加行(不共內前行)─累積資糧.《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修行的重點
吉悟瓦菩薩教言記載:「人身上最寶貴的是心臟,如果把心臟掏出來,也只是一團血淋淋的肉,在修行中最神祕的是上師瑜伽,取出它核心的東西,只有一點:就是視師為佛的信歸。」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眾生不斷地生生世世在輪迴,輪迴就是苦。」人生中有數以萬計善惡取捨的緣境,若能對因果法則通達了解,並依循此不造惡業因,依止佛法將立於不敗之地,不會導致可惜、偏差與錯誤!
慈悲 龍德上師勉勵弟子們要繼續深入經藏,觀音山是講經說法的道場,要獲得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解脫輪迴,唯有了經解義。若想修到明心見性要自己下功夫,不是靠外來加持或上師賜予,福慧比丘尼被 慈航法師授記將來會成就,即使 福慧比丘尼出家前婚嫁生子,後經苦行、禁語、不倒單,精進修行二十多年,在荼毘時,燒出數千顆舍利子。
修行千萬不要自我感覺良好,行小善、積小德就自以為滿,認為今生往生淨土必定有望。「解脫」絕不可冀望於中陰一刻 阿彌陀佛前來接引,應當於生前把「心」修成淨土,才是最佳保障。並開示何謂「煩惱即菩提」?
上師指出,人的「心」有兩個,在內的是清淨自性「菩提心」;在外的是「意識心」,也就是所謂的「煩惱」。意識心會隨緣境起伏,起心動念、發用五毒,我們要學習觀照自心,不讓「煩惱」與「境」相應,而是要跟內在的菩提心一體相同、常保清淨慈悲,此為煩惱即菩提。
密勒日巴尊者說:「如同飢餓的人,僅僅只是聽到食物還不夠,必須要食用。同樣地,僅僅只是知道正法,也不具任何意義,必須要進行實修。」對飢餓的人來講,聽到有食物可以吃,根本毫無助益,必須吃得到食物,才能解決飢餓。學習佛法亦是如此,倘若只是聽聞而不實修,也是沒有用的;必須將聽聞的佛法,用心實修,方能產生真實效用。我們修行的目的,是想要對治自相續中產生的煩惱和我執。
修行的意義
僵化修行,就像牛拉磨
「沙門行道,無如磨牛。」修行人行持佛道,不要像磨坊裡的磨牛一樣,不停地打轉。這是指僵化修行,不明白修行的目的,不了解誦經修法的用意,就像磨牛一直在走。
有眼無珠,不識寶山
「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僵化修行,心中茫然,不知所行為何。雖然一直有在修行、布施,但心裡卻還是痛苦,就是因為心裡茫然,不知修行的意義。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從修行的意義來看,修行是指修正自己的行為,若能面對錯誤,便能因改過而減少自己的劣習,例如容易發脾氣、嫉妒、懷疑、瞋恨等。有些剛開始修行的人,可能會感到十分疑惑,為什麼自己學佛後缺點反而增加很多?
事實上,覺得缺點變多的人,是反觀自照能力強的人,有自我省思能力,在別人還沒指出他的缺點時,便能先行改正,減少犯錯的機會。但要能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以及缺點,並坦然接受,確實是件困難的事。藉著發露懺悔,可以洗刷內心的汙點,如果不能坦白而想隱藏,就會重病難治。」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
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上師與諸佛菩薩是同樣的心,會講到眾生修學的要點,就是不會講太多無義的話,當修學的要點有講中了,要懂得去省思,懂得受用,如果不懂得受用,不修補,修行的不足,不改正偏差錯誤,修行永遠不會進步。
弟子曾經請示 阿底峽尊者:「所有成佛的正法中,哪些是最殊勝的呢?」
阿底峽尊者說:「
最殊勝的智者是證悟無我的人;
最殊勝的持戒者是調柔自己心性的人;
最殊勝的功德就是具足廣大利益眾生的心;
最殊勝的訣竅就是能長期間觀照自心;
最殊勝的對治力就是能了知一切無自性;通達所有諸法,本來無實有;
最殊勝的修行則是不隨順世間,與所有世間法背道而馳;
最殊勝的成就則是煩惱日益減少;
最殊勝的道貌(佛陀果位的徵相)則是貪念、欲念越來越少;
最殊勝的布施則是心中毫無貪著;
最殊勝的持戒則是心安、寂靜且調伏自心;
最殊勝的忍辱則是身居卑位;
最殊勝的精進則是放棄世間所有的瑣事;
最殊勝的禪定則是一直安住在清淨的意中,無有造作;
最殊勝的智慧則是對任何一切事物都不執為實有。」
阿底峽尊者圓寂前,許多親近的弟子表示要終身閉關修行,聽起來很發心,但是阿底峽尊者跟弟子講:「惡行,這是錯誤的行為!你應該趕快捨棄這個行為。」
另一個弟子表示:要一邊傳法教授、一邊自修。阿底峽尊者也說:「趕快放棄這個惡行。」
弟子們對未來修行手足無措,尊者慈悲的對他們說:「你捨棄執著這一生的心就對了。」做什麼修行不是重點,重點是捨棄「執著今生」,這就是修「無常觀」和「出離心」。
閉關、聽聞佛法、講經弘法,若沒有在根本下功夫,等同隔靴搔癢。我們對今生有許多計畫和心願,要累積多少財富,找到理想的另一半或生小孩組織家庭,等到孩子們也有下一代,自己差不多可以退休,身邊也有一些積蓄,就「可能」真的要開始修行了,但事實上常常不能如願,無法盡如己意。
修行的目的~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一、見性之前,未必都是真修行
見性,就是明心見性,意即明見自己心性的實相,原來它是清清淨淨、毫無染著、空寂的。真正的修行,是從明心見性開始的。見性以後的真實修學次第,那才是真正邁向成佛之道。
二、風動與幡動
印宗法師陞座的時候,有人看到風在吹這個幡,就說這是風在動;另一位說這是幡在動,六祖大師則說:「仁者心動,是你們兩位的心在動。」印宗法師聽到後詢問講這番話的人,是不是五祖大師附囑衣缽的傳人?六祖大師就把他的衣缽顯現出來。
三、佛法-遠離二元對立的概念
眼見果然就是衣缽的傳人,印宗法師便請問佛法的奧義,六祖大師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禪定、解脫是二法,有禪定就有非禪定,有解脫就有非解脫,而佛法是不二之法。真正的佛法,它已超越、遠離二元對立的狀態。
四、明心見性者,一法通、萬法通
有一位法達法師,七歲出家,誦《妙法蓮華經》三千部,卻未解經義且心常有疑,便請益六祖大師。由於六祖大師不識字,法達法師便為其念誦經文,當念誦到〈譬喻品〉時,六祖大師說:「我已經懂《法華經》的義理了,現在我講《法華經》給你聽。」一個不認識字的人,聽他人念誦經文就能完全通透,並對他開示。由此可見,明心見性的人是一法通、萬法通;非明心見性的人,即便窮透三藏十二部的典籍,也未必真得利益,所以見性學道難。
我們一世又一世地轉生,一次又一次地經歷生老病死的劇痛,始終無法出離六道,那是因為我們看不清真相,以實修教法的角度而言,將我們內心深處牢不可破的「我執」去除,這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這也是唯一能邁向解脫道的金鑰。真正的敵人從來都不是別人,我們自己內心所產生的三毒、五毒煩惱,才是把我們推入輪迴深淵受苦的真正仇敵。
多生累劫以來,讓我們在六道裡輪迴流轉的正是我們自己內心中根深蒂固的我執、煩惱習氣,想要能夠令五毒轉變為五智,解脫成就,這並非靠我們一人之力可以做到。
學佛修行,修學任何教法的目的都是為了降伏自心,如果修學佛法不在於此,就是與修行的目的背道而馳。佛法的修行是融入生命的,所以,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行持就可以被檢視出,沒有實修的人,終究無法獲得改變。但是,慈悲 龍德上師還指出一個關鍵中的關鍵ー明本願;我今生來到世間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為了成就什麼事來的?還是為了某人來的?還是曾經發過什麼樣的願,過去沒有完成,今生又要繼續來完成?在學佛的過程中,要不斷去探討「明本願」的問題,這會讓我們更加了解修行的目的,也會成為我們今生修行解脫的動力。
修行在個人—六度萬行~首修布施
六度萬行~首修布施
偉大的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開示:「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六波羅蜜概括菩薩修行方方面面的總集,所以又稱六度萬行。
修大乘佛法要修六度萬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
六度萬行以布施為首,布施有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佛法,強調「一生為己雙手空,一生為眾功德榮。」四攝六度法之首就是「布施」,很多人來學佛會想,怎麼總是要掏錢、花錢,其實不是學佛花錢,是人生在世,分分秒秒都在花錢。布施不是只有資財的布施,還有正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就是要度眾生,引領眾生邁向解脫道,這功德可能大過資財布施。
常年護持觀音山道場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一個實修的道場,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教導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為什麼佛法要落實在生活當中?想過沒有?可能有人會說:「因為要積資淨障,累積福德資糧,所以要將佛法落實」;也有人會說:「學佛本來就是要實踐的,不然光是學,不去改變,不去調整,命運也是不會變的。」這些講法與觀念都是對的。
社會上很多人,他們也喜歡做慈善或各種有益社會人群的公益活動,這亦是實現自我存在意義與價值很好的一種方式,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有人需要我,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們都樂於助人,解決人們的困境,讓人們衣食無憂。
然而有智慧者能看到更深層之處,人需要解決的不是只有溫飽而已,生生世世的輪迴束縛著我們,當我們發現解脫這束縛之法時,就應該振臂疾呼,讓與我們有緣之人都可以學習到殊勝的佛法,改變自、他之命運。
道場,是眾生幸福安樂的泉源!
道場建立的目的,在於五濁惡世中,護持佛法永續長久流傳,利益眾生;若沒有僧團道場,如法弘教,有次第地實修辦道,就會像是一般坊間信仰的神明壇,僅讓人膜拜許願求保佑。而若只是持香拜求,沒有學習佛法,進而明白業力因果的道理,也就無法斷惡修善,無從徹底改變命運;相反地,道場有弘揚實踐佛法教育的功德性,能夠教導眾生正理,消融無明,啟發智慧,這便是道場珍貴之處,亦是眾生幸福安樂的泉源!
道場,肩負著在人間弘揚正信佛法的使命;做為眾生建立諸種功德福報之所。
道場,代表上師、佛、法、僧常住,也就是佛法在這人世間教化眾生的聖地,佛法能廣揚弘傳,是無盡眾生福報利益綿延之根源。也因此,道場至關重要。
道場的功能
一切功德之泉源──正信佛教道場
佛陀給予闇鈍眾生光明慈照,唯有追隨佛陀走上涅槃寂靜的道路,方可達到不生不滅、永恆安樂的境界。連天界最有威權力量的 帝釋天王、大梵天王,皆要來護持佛法,原因即在於此。因此,一處真實弘法利眾的道場,必會得到許多龍天護法善神護持衛教,多生多世誓願擁護到底。
道德衰微的世代,佛教徒不能置身事外。
佛教徒也是可以為了拯救社會風氣而挺身而出,身為佛弟子要能夠利益他人。觀音山道場實修佛法,自利利他不遺餘力,如何能利益人,便如何去做,這是佛教徒入世修行該有的情懷。
護持弘揚正法聖業,功德綿延增長。
觀音山以顯密實修著稱,在慈悲 龍德上師的帶領下,以「自覺覺人,自利利他」為精神宗旨,僧伽教育、教育文化、弱勢關懷、慈善公益、品德推廣等,致力於淨化社會,安定人心。
歡迎十方善信大德,一起隨喜參與護持弘揚正法聖業之行列,您的護持,點點滴滴,我們都萬分珍惜,匯集成無限的力量,謹慎致力讓每一份珍貴的善心善行不斷綿延增長,令佛法甘露遍灑人間,普利群生。
2024年6月-2025年5月結緣殊勝法會
▌二十一度母暨度母四曼達招財除障祈福法會
「度母」是慈悲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世人尊稱為「滿願度母」,能滿眾生一切願,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度母」可以說是三世一切諸佛的本源化現,亦是慈悲與智慧的體現,為眾生在輪迴漂泊中唯一的依靠;度母慈悲之攝受力,能度三界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金剛乘四大教派都奉 度母為主要的本尊,度母救度眾生無比地迅速,同時也是大無畏的勇者,摧滅魔擾特別勇猛,加持力迅速,超勝其他的本尊。有幸參加法會者,皆能蒙受本尊賜予無上加持。
▣ 法會殊勝功德
一、工作:指引人生困境,招感工作順遂、增加工作能力,得上司賞識,獲升遷機會。
二、財富:得財富自由,所需不虞匱乏。
三、感情:令婚姻感情和美,家人相處和樂;求姻緣者,得償心意。
四、相貌:容貌清麗、氣質高雅,令與之相處者,心生歡喜。
五、健康:體弱多病、精神不易集中等,賜予加持延壽。
六、人生:斷輪迴生死,除魔擾障礙、業障、爭鬥等一切不吉祥。
▌阿彌陀佛暨觀世音菩薩超薦度亡法會
阿彌陀佛為密乘蓮花部本尊、極樂世界之教主,以四十八願攝受、接引眾生。祈願仰承 阿彌陀佛殊勝願力,以及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聽聞咒音即得解脫之威神功德,使過世祖先親友解脫輪迴大海,往生善道淨土。
觀音山禮請臺灣薩迦寺僧團修超渡法,以清淨無間斷的傳承加持力,祈請偉大的 阿彌陀佛與慈悲的 觀世音菩薩加持所有眾生化解冤債,不僅陽上家屬可以獲得長壽安樂、惡緣遠離、福慧增長,更能饒益先亡眾生,得蒙其廣大願力脫離苦道,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因此超渡功德不可思議。
此法專為亡者所修,可以參與的對象如下:
一、為已投胎眾生祈福:
輪迴於各道之中的眾生(先亡祖先、父母、六親眷屬),為他們超渡可以使他們在所生的各道中得到福報利益,減少痛苦,種下接觸到佛法的因緣。其中又以墮入在地獄道與鬼道的眾生最需要功德來改善其痛苦的境界。
二、為死亡未滿四十九天的眾生超渡:
中陰身是指死亡後到再出生之間的境界,一般約為四十九天。中陰身的超渡,由修法者先鉤召處在中陰身狀態下的神識,使他們歡喜前來聽聞佛法,再進一步使他們因為聽聞佛法後心開意解而得度,往生 阿彌陀佛淨土。
三、為冤親債主超渡:
1. 為累劫冤親債主超渡
2. 為累劫六道父母超渡
3. 為今生所殺之生靈超渡
常年護持道場
https://www.fazang.org/support
護持方案
【五方佛功德主】
如何成為五方佛功德主?
【三根本功德主】
如何成為三根本功德主?
資料來源:
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